DPPC: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磷脂类化合物。DPPC 的化学结构中,磷脂酰胆碱部分由胆碱、磷酸和甘油组成,甘油的两个羟基与棕榈酸(十六烷酸)通过酯键相连,形成了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的独特结构。其化学式为 C42H84NO8P。DPPC 具有双亲性,即同时具有亲水性和疏水性。其磷脂酰胆碱头部是亲水性的,而两条棕榈酸脂肪酸链则是疏水性的。这种特性使得 DPPC 在水溶液中能够自发形成脂质双层结构,对维持生物膜的稳定性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1. 影响脂质体的稳定性
a. 物理稳定性:表面活性剂可以在 DPPC 脂质体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脂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防止脂质体的聚集和融合,从而提高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例如,一些具有较长疏水链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以紧密吸附在脂质体表面,增加脂质体之间的空间位阻,提高其在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
b. 化学稳定性:某些表面活性剂还可以抑制 DPPC 的氧化和水解等化学反应,提高脂质体的化学稳定性。例如,一些含有抗氧化基团的表面活性剂可以捕捉自由基,防止 DPPC 脂肪酸链的氧化,延长脂质体的保质期。
2. 改变脂质体的通透性:表面活性剂可以插入到 DPPC 脂质体的磷脂双分子层中,改变脂质体膜的结构和通透性。低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可能会使脂质体膜的通透性增加,有利于化合物等物质的释放;而高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可能会破坏脂质体膜的完整性,导致通透性过大,甚至使脂质体破裂。
3. 调控脂质体的表面性质
a. 表面电荷: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以使 DPPC 脂质体表面带上正电荷或负电荷,从而改变脂质体的表面电位。带正电荷的脂质体可能更容易与带负电荷的细胞表面结合,提高脂质体的靶向性;而带负电荷的脂质体则可能在血液循环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减少与plasma蛋白等的非特异性结合。
b. 表面疏水性:表面活性剂的疏水链长度和结构会影响脂质体表面的疏水性。适当增加脂质体表面的疏水性可以提高其在油相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有利于脂质体在一些特定环境中的应用,如在油性化合物载体中的应用。